前言
于文革期间诞生,从艰难里发芽。
46年技术沉淀,20载市场领航。
2017年,是华工激光市场化运作的第20周年,
追根溯源,从1971年华工设立激光课题组,
便开启了中国激光技术研发的序幕……
我们有幸采访了数位第一代激光人,
邀请前辈们讲讲过去那些事儿。
传承,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精神的延续。
第一期,让我们听听黄维玲老师经历的激光发展历程。
-全文共2447个字,阅读时间大约4~8分钟-
01
黄维玲:华中工学院第一代激光人
●
“就是想把自己在激光这块理解和懂得的东西更好地传递给下一代。”
她是华中工学院第一代激光人,
一纸调令30岁自学转到激光领域,
经历了华中工学院第一台固体激光器研发,我国第一台激光焊接机、通用激光器研发……
她,就是黄维玲。
华中科技大学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曾任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技术总监。
02
首台激光器诞生
华中工学院“激光”成立十周年纪念
●
华工是我的母校,1972年回来的时候,“激光”还是机械系里一个小小的课题组,只有十几个人。靠着自学摸索,1973年我们做成了第一台激光器——卤玻璃激光器,并开始应用。
当时,我们接了四机部(现属工信部)把激光技术应用到半导体加工中的课题,从测绘学院来了一部分搞光学设计的人、自控来了一批搞控制的人,就开始设计整机。第一个任务是集成电路加工,要把导线焊在陶瓷基板上。基板上金属厚度大概2微米,导线直径大概50微米,微加工难度很大。
“激光”刚成立,也没有老师教,焊接又是一门新学科,我们连用什么样的功率、什么样的波形把材料焊接起来都不懂,全靠自己找书看、摸索。好在当时从测绘学院来的人是光学方面的高手,他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卤玻璃激光器做出来以后,就可以用激光器做实验研究了,我们整夜不休息地在实验室里做,但做出来的效果并不好,打上去都“散”了。激光既可以切割,也可以打孔、焊接,怎样控制激光器输出的参数,光学系统设计有哪些诀窍,这些都是后来慢慢学会的。
03
激光走出学校
教育部部属高校科技成果展览留影。
●
1973、1974年前期,我们在实验室做了很多研究,很遗憾集成电路的引线焊接这个项目我们没有做成。但我们做成了另一个很重要的事——集成电路的封装焊接。
当时我国的集成电路技术还是苏联的,封装用的是树脂粘结,气密性不能满足航空航天、军用设备要求。一个集成电路盖板大概有我的指甲盖这么大,要把盖板焊接起来,需要密密麻麻打很多个焊点,当时的激光器不比现在,真的是一点点地焊,一个点打下去、停一下,再一个点下来……为了做成,我们好几个人通宵通宵地做实验,做成之后激光焊接的优势也完全凸显出来了。
也是集成电路的封装焊接做成之后,才有了1974年研制我国第一台激光焊接机的项目。1974年确定项目,1975年一过完春节我们就到716厂做设计,一住就是4个月,做完再回武汉做研究并立马投入第二台、第三台激光焊接机研制。716厂的激光焊接机在1976年做成。
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激光在微电子加工中的应用这个项目也获得了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奖。激光焊接最先突破微电子加工行业,项目做好了之后,学校也有了些名气,很多单位来我们这里做工艺实验,做得好的都愿意用激光焊。
04
实验室有了电脑
黄维玲在美国与导师合影。(左一为黄老师,右一为其导师)
●
1985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学习,看到他们的实验室我简直傻眼了。我们的实验室里,连一个光学平台都没有,都是在一个很重很重的木桌子上(做实验)。他们很多设备我在国内都没见过,而且大多都是计算机控制,我们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
在美国交流学习了两年,回国的时候,我买了一台苹果个人机带回来放在实验室,那也是我们实验室的第一台计算机。
每人一台计算机是在90年代,我们和新加坡的制造技术研究所签了一个合同,他付钱我们做。有了钱之后,实验室的条件更好了,我们搞了一个超净间,一个洁净系统,给大家配计算机,每人一台,包括工人都配上了计算机。除了这些,我还从新加坡背了很多国内激光设备需要而又买不到的元器件,这些东西国外是禁止向中国出售的。有了这些元器件,我们也能把设备提升到与德国相媲美的水平。
Copyright©2021 青岛致远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鲁ICP备155455号-1 鲁公网安备37021402002280 技术支持: 华夏商务网